网站首页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燕赵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9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年增福溢 墨骥出纸嘶

[复制链接]

78

主题

431

积分

论坛副总编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22:12: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年增福溢  墨骥出纸嘶  
——马增福写意马艺术赏析
      “马”与“福”的传说来源于明朝,朱元璋当年准备屠城,凡有“福”字标记可避之。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悄令民户于天明之前在门上增贴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士兵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而无法杀一个人。朱元璋只好命御林军将倒贴“福”字一家抄斩。马皇后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进城,故将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一场大祸消除了。从此百姓门前便纷增贴倒起来的“福”字。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故有了“马增福”传说。
       马年即将来临,有位名字与此传说巧合的画家也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他也叫“马增福”且是专画骏马之人。马年增福,是一种美好与祥瑞之兆,马增福在年前的画展,也用自己浓浓的心意为新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从古代起中国画马大师就不乏其人,唐朝的曹霸和韩斡笔下的马是安静的、形似的。宋朝李公麟善用白描勾勒,淡墨皴染画马。元朝赵孟頫、任仁发及清代的郎世宁诸多画马的画家,基本是继承唐代,线条拘谨,皴染老实,过分地追求逼真传神而拘泥于形似。当代画马大家徐悲鸿以大写意入手,发挥了中国书法、水墨的优势,并结合了西画的造型写实的优势,形似神似兼备,画出了马的精气神,画出了时代精神,让人耳目一新,开创了自唐朝以后的画马的里程碑。黄胄从速写入手,笔下的马充满动感,但由于注重耐劳精神的表达,他的画驴比马更有名。后来的尹瘦石、刘勃舒、韩美林笔下的马都各具特色,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马增福认为自己不能与这些大师比拟,自己只是个草根画家。他的画马史来源于1968年那场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他被分配到河北省元氏县做了一名“知青”。他先是带着童年时的爱好满怀热忱去画宣传画,画墙报、板报,后来又与自己的“职业”联系了起来,在生产队喂马、牛、驴、骡三年的经历找到了自己的模特。尽管没有那些形体秀美的帅哥靓女漂亮,但能打发无聊时光的寂寞。
       拿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候对马比对象还亲”。与马吃住在一起的生活,使他真心爱上了马,他懂了如何爱马、欣赏马。马的自然美,是根据马的外观形体和动态时产生的美形成的,如果再从马的精神和品格角度去体味马的内在美,便可进入更高的审美层面。所以他描画马的时候是从相貌和情感两个方面去体味,将马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起来,品味得真挚深切。
       为了能灵活、熟练地掌握马的各种形体动态,他每天不停的进行速写和默写的练习,马的动态千变万化,怎样才能把复杂多变的形态捕捉到手呢?他靠细心观察,并从中摸索到动态规律,他总结到:马在行走时,前腿和后腿左右交替运行,头和尾的摆动随着四肢的运动上下左右顺势变化,就像数根相连的线条在和谐的张弛、运动。他根据这些基本规律,从各种复杂动态中抓住形象趋势,用线条生动、准确、有机地描绘出一种轮廓。往往先从肩胛骨起笔然后依次画出前腿,通过前腿的运动形态,把马的整体动态趋势定位。然后接着画臀部和后腿。特别的注重臀部和后腿与肩胛和前腿的运动姿态相之吻合。
      他习惯用线条将腰部和腹部连接之后,精心将头部、颈部和尾部的串联。注重了头的动态趋势与躯干的整体趋势相协调。他用极其简练的线条,笔道,表现出马的具有生气的形象。他所掌握的笔法和所用的线条是根据形体的需要,这种线条具有表现形体的作用。他总结到,线的本身是窄的面,,所以它不是呆板的直线,自己不能单纯追求线条美而不顾形体的线。
       他非常注意马腿的塑造,无论是运动中的马,还是静止时的马,都是注重其结构形成,力图反映在不同动态下马的腿部的变化关系。用笔、用墨的不同,也体现着光或速度的效果。如奔跑中的马,腿的伸展、收缩,不仅有阴阳向背的变化,同时还有速度的变化,选择用得当的笔法、墨法去准确的表现每一个形态。
        总之,他画马所勾勒的线条,是根据形体的要求去择选轻、重、起、伏、疾、徐等多种笔画法,来表现物体的凸凹不平;他所勾勒的线条,既道劲有力,又完全服从于内容的要求。这些,充分说明了他对马的观察精细、刻画周到,这一切也都是他苦学苦练的结果。
       在获得初步收获后,他开始在研习前人技法与作品过程中,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顾恺之画马中的“游丝描”,到以唐代曹霸、韩干为代表的“线描法”的延伸;从宋代李公麟的“线描勾勒技法”,到元代赵子昂、赵仲穆,任仁发、任子昭父子的“勾勒渲染法”的推进;从清代郎世宁等人的“渲染法"再到现代徐悲鸿大师的“大写意大落墨的勾勒技法”的变革,他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并利用出差和自费多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写生,观察马的各种形态。经过几十年的生活历练,他在揣摩前人画马真谛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具有自己特点的写意画马技法。
       徐悲鸿说“善观马者,必求其精神筋力;精神完则意出,筋力劲则势在。”马增福以其生活作为强项一感情作为基础,以笔墨作为倾诉手段深刻的理解这一点。理论的深化坚定了他创作的信心,也升华了他的作品内涵,他注重了形式语言、笔墨方式、具象写实、意象表现的创新,使作品在结构、造型下准确的夸张、变形,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神韵,和气势,以求获得“咫尺千里”、“余味无穷”的效果。他采用书法入笔、行笔的线条手段,展现马的外貌与肌骨,将书法艺术中的提、按、转、折、顿等笔法投入到马关键部位的线条中,然后采用大的墨块展现马的体积与厚度,并对马头等部位进行了大胆的简化,用笔更加力道深厚,笔墨酣畅,水墨交融,其作品气势宏大,英姿勃发。
       他着重了使用斗笔时的谨慎,更加注重了画面的透气感和空间感。每画一笔都要事先反复推敲,既不能太虚太絮,也不能太实太僵,自己的马不能画成动物馆里的标本,毫无生命之感。也不不落俗套的去用同一种画法或同一种线条去画多种不同形态的马。合理的根据马在运动当时的动势和不同角度,使用恰当的方法,顺势取势,不妄下笔。画一笔就得肯定一笔,每一笔都是动态形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看准后落笔如离弦之箭,使其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他画的奔马风驰电逝,扬首奋鬃、其线条粗犷、笔墨淋漓,既有现代的夸张变形,又有着昭陵六骏的神韵。昂起的马首,飞扬的鬓毛,腾起的双蹄,摇动的尾须,强健的筋骼,哪怕是一个墨点,无处不透射着飞奔的形韵。使我们真正意味到:只有这种勾勒与渲染,线条与墨块的平衡,才能真正体现写意马奔放而不狂媚,致微而不琐碎的风貌。
      他画的回首马,脖子扭动,头向後方张望,鬃毛在风中飞扬,四腿站姿优美。作者突出了马的肩部、胸部、颈部大块肌肉的形状,有意刻画马的英俊、雄健形象。画家用最简练的线条将柔韧的踝关节和扬起动感的蹄子等体、面转折关系惟肖惟妙地刻划出来,画面中,他不仅充分发挥传统笔墨的轻重、疾徐、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节奏韵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笔墨作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造型性,使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画就了知性的马,具有人格智慧的马。
       他画的卧马,大有“则腹有腾骧走跃势”。他巧妙地只用数个墨团来点簇马的斑块,在墨的干湿浓淡的变化中,结合运用了赵子昂、赵仲穆和任仁发等大师的“勾勒渲染法”融合,即首先把马的形态,仔细勾勒好,然后辅助线条以赭红色彩次第加以渲染,由淡至深,刻画出马的肌肉与骨骼。达到了既有线也是色的效果,而色的、有机加重了线的立体感觉作用。这种方法是在勾勒法上的向前发展。在人的面前出现了一匹即使在憩息片刻也在警惕,时刻准备一触即发的骏马。
      他画的嘶鸣之马是以浓淡干湿的草书线条写形,线条准确肯定,富有韵律,马躯施以淡墨,马鬃、马尾、前蹄则以狂草之线条恣意为之。骨法用笔,笔力沉雄蕴秀:皴染结合,知白守黑;造型删繁冶简,取形写神,笔墨酣畅,元气淋漓。一观之下,其马头颅昂然,肌肉雄健,体魄剽悍,关节刚劲,四蹄健劲,姿态威猛,气韵雄强,甚显出“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威武气势。使我们看到了一匹奔马悠忽而至,在深谷大渊前突然前蹄跃起对长风嘶鸣的一刹,会突然一惊,仿佛听到了回响大川的那声大叫,它会飞身一跃吗?
       …………………..
       看马增福画马一种享受,他的笔锋斜推横拉,若轻若重,信手拈来,随笔挥去,看似无心,实则意深,寥寥数笔勾勒,在宣纸上顿时显现出匹匹活灵活现的骏马神姿。有蹄下生风欲踏低空飞燕;有昂首奋蹄敢上青天独往来;更有脱缰驰骋九万里。每篇的谋篇构图都是那么技法严谨,走笔流彩松驰有度,心到马动任笔驰骋,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马增福的画的马自有线条的强烈张弛表现力,丝丝缕缕,都包含着他对艺术、对人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如果用吹毛求疵的眼光去看,马增福的马作尚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恣意运用线条的大胆,比如风格的变换,比如对历史各朝代马的画风的基本特征的传承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我相信,凭着马增福多年体会的艺术底蕴,和痴迷的艺术追求,假以时日,不断学习,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画马的高手,并衷心期待着即将到来的马年,他不但给自己带来好运,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眼“福”。
        最后,以一首七律戏赠马增福先生,以结本评:
先生画马有独工,笔墨皴云宣上惊。摆尾追风驰大汉,扬头嘶月过明清。
沉迷艺术辞夸赞,不倦追求做后生,他日才华能进取,也学王冕画成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欢迎关注

Archiver|手机版|燕赵风骨文化论坛 ( 冀ICP备15011684号-1  

GMT+8, 2024-11-1 14:27 , Processed in 0.1032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