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燕赵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8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都蒲坂”和“大唐中都” 路 继 舜

[复制链接]

758

主题

1万

积分

论坛副总编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最佳宣传 荣誉管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5:40: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舜都蒲坂”和“大唐中都”
                路 继 舜
       中秋时节,赴山西永济参加“英烈日”纪念活动,始闻永济历史文化了得。天赐良缘得瞻永济“舜都”,因我的名字叫“继舜”,那是我爷爷对我的期盼,为我弟兄两取名“继尧、继舜”。只因毛泽东主席有诗句“六亿神州尽舜尧”,舜尧成为“中华文明道德”的先兆标志。游兴“舜帝山公园”,便看到山门牌楼“文明之源”匾额,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上古史曾有“三皇五帝”传闻和记载。三皇者: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距今7800年前;五帝者: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距今5000年矣。五帝中的尧、舜,却成为“炎黄子孙”所崇尚的“文明之源”。原来“尧都”在临汾;“舜都”在“舜都蒲坂”今之永济。发端于唐古拉山长达5000公里的黄河,在此弯了c成个大大的河套,称河东,河套湿地长满了“蒲草”,故称“蒲坂”。因黄河母亲河滞此有缘,古中原才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端地之一。唐尧的人文贡献有三:一是倡导“民主”纳谏,临汾的“尧都”宫门前竖起两根“诽谤木”,可供官僚和老百姓有意见而拍打和发泄,尧帝则顺民而纳谏。今之天安门前的“华表”,则是在“诽谤木”的启示下演变而成的。二是关注“民生”而挖掘“尧井”,人类的生存繁衍离不开水,故先民沿河而居,唐尧帝就思谋着掘井取水,人们离开河也可有水可饮,于是倚井而建设村落,因故要离开故里时,叫“背井离乡”。三是择选高层管理人才的“选贤任能”。尧选舜帝圣让贤,就是要选定德才兼备的舜为氏族部落的接班人。为此还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配舜为妻,深层次考察舜的功德和才能。虞舜的人文贡献也有三:一是“爱护生命”的榜样。尧帝微服访贤选才,发现历山耕地一农夫,犁头上挂一竹萁,甩鞭子打竹萁而不打牛,他就好奇发问,那农夫说牛犁地辛苦,偶有懒惰,打竹萁而提醒它,它就能埋头干活,我不忍心打牛啊!这个农夫就是虞舜。二是“中华孝敬”的先声。舜父顽而后母嚣,弟象凶残,为霸家产,常欲合谋杀舜,舜以德报怨,日以笃谨,极尽孝慈之道;就是象落井下石,要结果舜命,欲霸占娥皇女英,吉人天相,舜命未休。舜就位部落首领后,依然把弟象封桂林尽事,后桂林称象郡。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后人把舜德奉为“二十四孝图”之第一孝。三是任用贤能干事。舜帝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后世大唐名相魏征拜谒“大禹庙”,写下著名的诗篇“砥柱铭”。 大禹遍察山河划九州,功勋卓著。其晚年虽选定接班人,但部属拥载他的儿子大启接班,使得氏族首领的交接变成了“承袭制”。但大启也很优秀,命九州各铸一鼎,意为金汤永固,遂产生“一言九鼎”的成语,是大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九州方圆”一词,即歌颂了大启的功德。
       今称“中国”的国名,源于中华。中国的“中”,实则指今永济一代的“中条山”,与近邻的陕西“华山”,各取一字就叫“中华”。另一种说法,说舜的眼睛双瞳仁,非常华丽,况舜名“重华”,那就是中条山的“重华”,称为“中华”。实则上古把服装上的吉祥“纹饰”称“华”,因上古由披树叶兽皮避寒遮羞,到蚕丝制衣呈现华美,一个感性追美的思绪,正像“羊大为美”、“美口为善”一个道理。前述大启建立了夏朝,故中国的另一个别名就叫“华夏”。“神州”的称谓,只是“我爱我家”的昵称,“中华”才是中国的大名,华夏是别称,她真实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明发展历程。你看“舜都蒲坂”了得,中华的名字就产生于此。
       若说“三皇”的启蒙功德,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人类的第一束文明之光;神农氏发明农业,奠定我国农业大国的根基;伏羲的多项人文发明则为“人文始祖”,始创“婚嫁”,结束了母系氏族,开创了“一夫一妻”的父系制社会,计有原始崇拜的“龙文化”及“历法”、“文字”、“先八卦”、“音律”等,国学家启功先生曾为河北新乐伏羲台题写了“亘古一人”,即为上古人文之写照。至于五帝中的黄帝,继承炎帝,逐鹿中原,打败蚩尤,经考古研究,从民族大团结的原则,炎帝、黄帝、蚩尤,应为“三祖文化”,因为蚩尤是九黎族首领,代表南方苗族等少数民族。此为上古史发展的脉络。
       历史的发展是连续性的,有因就有果。今之永济,唐开元年间称为“大唐中都”。这要从“李唐江山”的发迹说起,隋朝隋阳帝杨广暴虐无道,欺兄霸嫂,引发十八路诸侯造反。李渊父子就养兵驻军在蒲坂,秉正气纳贤良,招瓦岗寨秦琼、程咬金、尉迟恭、魏征等能臣悍将起兵,推翻了暴隋王朝,也因继承“唐尧”的基业,国名定为“唐朝”。又经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称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盛世。李世民不会忘记大唐的发祥地——蒲坂,随后改为“蒲州”。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把国都长安定为“西都”,陪都洛阳叫“东都”,太原叫“北都”,把养育大唐的蒲州定为“中都”,这是多么高贵的区域定位。于是唐时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就留在这块热土宝地上。
       这里有“天下第一楼”——鹳雀楼。此楼为北周时建在黄河东岸,用意是观敌瞭哨的敌楼,当时高为33米,唐时修缮后增至现在的73米(1997年重修大建,2002年落成)。因初建时,黄河湿地的长腿尖嘴鹳雀,飞上敌楼栖居,于是取名叫“鹳雀楼”。盛唐诗人王之涣登上楼,极目黄河,情不能禁,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是登高望远,还具有深沉的哲理,要想看得更远,必须要再上一层楼。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兴奋之间,也挥毫写下了这首名诗。敢说我也有缘分,今年八月我应邀到山东东营,看到了“黄河入海口”。马上想到王之涣的这首名诗。不仅感叹说,古人真厉害,他怎知黄河入海的地方在千里之外呢?啊!他在激励人们高瞻远瞩,树立永远自强不息的精神!
      再看临近“鹳雀楼”的“黄河大铁牛”,旅游景点是“津蒲渡口”,那是盛唐时的惠民大工程。四对各体重30吨重的大铁牛,对头分矗黄河两岸,牛后腿处对拉手指粗的大铁链,上置铺板形成铁链浮桥,解决了两岸百姓的交通困难。更为黄河大铁牛浮桥叫好的是,赶牛的八位御者,身着汉、蒙、维、藏服装,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人看出,有位御者的服饰却是西装的大翻领,于是大家起哄,什么西方人的西装,他们学了大唐服装的设计,中国文明才是他们的老祖宗啊!
       源头文化源头寻,看过黄河大铁牛,不远处就看到山上高耸的“莺莺塔”,啊,那是蒲州名刹——普救寺。根据历史进程,唐修寺,宋修塔,该寺的发端应该是唐代,因为唐代有唐僧取经的《西游记》。因为这个普救寺,演绎了一场爱情悲剧——《西厢记》。这个故事发生在何时不作更多考证,也许是唐代,也许是宋代,但剧本作者王实莆,却是元杂剧四大家之一。中国的戏曲产生于元代,演绎人物命运的故事叫戏剧,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可说是中国的第一场戏。古代在佛门圣地谈情说爱,正违背佛家八戒,奇就奇在背常理而还真情。张生、崔莺莺正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我们有幸观看了蒲剧《西厢记》,我是初次看蒲剧,竟是蒲剧原生态的精彩表演,这和看京剧及其他剧种大不相同,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语言朴实的掉渣儿接地气,动人心弦,感人泪下。能把观众唱哭的熟戏,委实是蒲剧高人一筹的艺术魅力。我折服了蒲剧,原来蒲剧是中国百家梆子剧种的先祖,她以地方戏深厚的文化底蕴,屹立在戏剧的百花园。
       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老年戏迷观众津津乐道的永恒话题,这里的首阳山上有“杨贵妃故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叫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那是指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杨贵妃喻“羞花”,那是说鲜花见她都害羞。遥看城堡形大门,拾阶上山三进大院,迎面便见杨贵妃怀抱“玉如意”的彩塑。唐时有环肥燕瘦之说,玉环长得肥胖,但有个毛病,就是背上好痒痒,就命高力士给他抓痒痒,指东抓东,指西抓西,越挠越痒,越痒越挠,挠出血丝才罢休。这高力士犯了难,就思谋着用竹片弯成“五指形”,对杨玉环说,你哪里痒痒你清楚,你就用这代替手的“痒痒挠”,不是更方便吗?杨玉环试了试果然好用。这天李隆基下朝,看到杨玉环拿着竹片挠痒,就说这玩意儿“如意”吗?杨玉环回答说:“如意!”李隆基笑着说:“那就命名这痒痒挠叫‘如意’吧。”从此,李隆基就命工匠照形做成“玉如意”、“金如意”、“铜如意”,就赠送后宫嫔妃,再后来也用此封赏功臣。其实所谓“如意”,就是“痒痒挠”、“孝子手”发展来的。杨玉环怀抱“玉如意”,是在感谢太监高力士的发明创造。杨玉环受宠,还在于她能歌善舞,李隆基亲自为她击鼓伴奏,满堂生彩。那时唱的都是李白的诗词,并没有“演绎人物命运故事”的戏曲。只因皇帝音律伴奏,后世就把唐玄宗李隆基奉为“戏神”,戏班每每演出前都要对“戏神”顶礼膜拜。
       大唐由盛变衰,是因李隆基每日宠幸杨玉环,甚至不理朝政,引发兵变,朝臣要挟说:不杀掉杨玉环,诸臣不再侍朝。无奈在马嵬坡命高力士白绫绞死杨玉环。高力士看到皇上心疼如绞,就手下留情,暗找一宫女替死,放一无撸小舟,置大海任水漂流,听天由命。谁知海上漂流物,都飘到日本海岸。后来杨玉环到成了日本的菩萨,因为是胖菩萨,还穿戴唐朝的后妃服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电影明星山口百惠来山西寻租,找到永济,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此事当年的某家报纸爆出这条新闻。
       幸游“舜都蒲坂”,感受“大唐中都”的风采。有人说,走在永济的大街上,俯首就是文物、抬头就是故事。我们入住的“海纳宾馆”,附近就是“柳园”,那是纪念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的。我只记得那年到柳州旅游,得知柳宗元在那里当过太守。为此我写了一篇散文“柳”。说的是柳宗元喜柳、倡柳、植柳,柳州的街巷便都植柳,柳条佛春,柳絮飞扬,柳荫蔽日。还是他的诗意千秋:“柳州柳太守,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秋柳佛天。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复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蒲州柳宗元真种下了名副其实的柳州。
                                                                      2017年10月6日 于《封龙书斋》

758

主题

1万

积分

论坛副总编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最佳宣传 荣誉管理

沙发
发表于 2017-10-9 15:42:20 |只看该作者
拜读路继舜主席的散文,穿越千古,谈古论今,知识渊博,文蕴深厚,受益匪浅!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欢迎关注

Archiver|手机版|燕赵风骨文化论坛 ( 冀ICP备15011684号-1  

GMT+8, 2024-4-25 08:00 , Processed in 0.109044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顶部